栏目导航
- 荣光无限网站第六次全面改版21.10.01
- 本站启用主域名:leslie.org.cn19.01.08
- 【全赖有你*共同渡过】荣光无17.05.10
- 哥哥六十周年生辰快乐!16.09.12
- 荣光无限论坛暂时关闭16.05.28
附:
张国荣讲演因缘
(文/小思)
二〇〇二年退休前夕,在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开设“香港文学专题”,全部以已有影像成品的文学作品为研读对象。这种近似通识教育、文化研究的角度,在一贯重视传统语文、文献教学与研究的中文系,实在有点“不像样”。
我在中文系开设此科,目的在强调对现代文学精读与细察,纠正一般人粗疏的阅读及观看习惯,刺激他们“发现问题”,并对问题加以思考诠释。另一方面,希望能使看惯影像的人,回到文字阅读,又使看惯文字的人,探索已经无处不在的影像与文字的关系,使他们游走与二者完全不同的媒介之间,不易向一边倾斜。于发现问题后,寻根追源,再加解读诠释,便有所得的喜悦。
当初没预计选修这科的人数超过百人。本来的设计是全班都要通读设定的作品,包括文字本与电影、电视版本。后来把同学们分成导修小组,选定作品研读,事前他们精读作品,细观影像,然后来跟我讨论,再设定可讨论的题目,加上各项参考资料,分派给全班同学,以备研讨。在研讨过程中,文学技巧配以理论,是重点。可是出乎意料之外的,却是部分同学的“过分”探究入微。我说的“过分”,不是贬义,可能我一向给学生的印象,是极度精细,他们也学着朝这方面用力。例如研读李碧华《霸王别姬》的一组,既要比较一九八五年的简略版与一九九二年的修订版,又要比较罗启锐的电视版与陈凯歌的电影版,十分吃力的细意找出异同的原因。其他各组都必然寻出一些文字或映像、镜头微妙运用、调度的不同,讲出细节与变化。许多地方,连我都没注意。这样子的阅读,不知道会不会令同学视野狭窄,或过分解读。由于没再开课,无法求证。
在同学全数研读后,我相信有些问题还需找寻解答。找与问题有关的人来解说或交流,效果一定更理想。我安排了一系列讲座,邀请演者、作者、导演导学校来,环绕研读的作品,给同学演讲及解答问题。张国荣先生、许鞍华小姐、刘以鬯先生、伍淑贤小姐,都乐意坦率表达自己的看法,这种交流,实在宝贵。他们的出席,让我们有如此的学习机会,令整个课程获得圆满结果,而他们也答允把演讲记录的文字版本让我们出版,在此,我诚意一一向他们道谢。
正当我开始请同学整理他们讲稿的当儿,噩耗传来,张国荣先生突然去世。这次演讲记录,成为他的绝唱。校稿时细味他的讲话,当日他的一言一动,宛然在耳在目。没想到,他的一念间,身躯一跃,遂写下不可磨灭的悲情。香港损失了一位认真、出色的演艺家,校毕全稿,不仅掩卷凄然。
小思:
本名卢玮銮,二〇〇二年自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退休,现义务担任香港文学研究中心主任。二〇〇三年荣获香港教育学院第二届杰出教育家奖。著作包括:《香港故事》、《香港家书》、《路上谈》、《不迁》、《承教小记》、《香港文学散步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