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国荣歌影迷网 首页 导航
思绪难断

  年纪渐长,对周围世界的疏理感越来越强。不用说什么国家大事,就是八卦新闻也都听过便算,不会往心里去。可是Leslie突然走了,在这三个多月里,他总是可以在任意时刻闯进来,原以为不会将这些思绪诉诸笔端,但是脑子里实在纷乱得不行,只好试试理个头绪先。

  现今的世界物理距离越来越短,但人与人之间的心里距离却越来越大,找到倾诉的对象和地方已经越来越难。Leslie的决然离开在瞬间点燃了人们的倾诉欲。理智些的开始喋喋不休地分析,可是越分析越矛盾,感性点的开始絮絮叨叨地宣泄,可是越宣泄越心痛。人们都Leslie的好奇,迷恋,惋惜...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但没有渐渐淡去,反而越演越烈。就此现象来说,Leslie创造的这个Legend已经完全比美猫王和梦露了,在华人世界里不作第二人想。天国的Leslie可有丝丝安慰?
 

(一)迷恋和诱惑

     专属于Leslie的主题就是:迷恋和诱惑。无论你是什么性别和年纪,只要你愿意花少少时间听听他的歌,看看他的演唱会,或者仔细凝视一下他在荧幕上的眼神,就会有把持不住的心动。

  Leslie曾说,王家卫拍《阿飞正传》中一个情欲镜头时,竟然让他NG了39次。现在想来,王在那一刻极可能不是为排戏而NG,根本是希望Leslie一直那么演下去。后来拍《春光乍泄》的情欲戏,据摄影师杜可风陈述,并是非同性恋的梁朝伟当时衰了。公认梁在《春光》中最好的一段戏是他握着收录机痛哭,因为那泪水的确出自于心。再往前,就说到《霸王别姬》了,张丰毅向来大男子主义,但是他却对记者说,Leslie往那一站,六宫粉黛便全无颜色了。那些在娱乐圈见惯大场面的大男人们尚且被Leslie迷得晕向,也只有他担得起那句歌词“颠倒众生吹灰不费”。

  要描述Leslie实在太难。既找不到适当的形容词,更理不清头绪。试想一下,89年告别演唱会中,他情深款款地问观众以后是否还会记得他,更煽情地央告自己不贪心,只要大家能略略提到他就够了。但是,如果你联想到他其实还藏着一颗阿飞旭仔的心时,看看这样的个性反差,要如何才能说得清楚。

  但是Leslie又是那么真切地存在着,二十多年来,他一直活在显微镜下,最不同于其他偶像明星,从踏入娱乐圈那天起,他决不会勉强自己去讨好观众和媒体,更没有违心的说话。你可以不欣赏他,但你不可能怀疑他的真。

  年轻时Leslie身上满是飞扬的自信和不羁,成为国际巨星后,则自成一派淡定从容的气度。上帝的厚赐与个人的修为使Leslie的美得到了国际认证,《Time》的第一句就是“張國榮的美貌,有任何一位男演員比得上嗎?”,法国时装大师 Jean Paul Gaultier 在Leslie之后,也不会再关心亚洲艺人的形象了。Leslie曾说,一个演员是雌雄同体的,千变万化的,姜文还想演程蝶衣呢。但是问世间,还有谁可以象他那样一面风流潇洒,同时又风情万种。

  说到对Leslie的迷恋,首推大导演陈凯歌。看看他镜头下的程蝶衣吧,那根本就是件艺术品。陈导还极度喜欢让程蝶衣微微低下眼睑,抬起下巴,在那种状态下,任谁都会渴望去吻上那似开似合的唇。之后的《风月》,在叙事结构上实在没什么可说的,但是戏里那大量出现的Leslie的特写镜头,使整部戏差不多成了Leslie的写真集,实在让人怀疑,镜头后的导演脑子里都想了些什么。《风月》开头的一句台词很值得回味,郁忠良的姐夫说,鸦片真是个好东西。到最后,我才明白,其实郁忠良才是真正的鸦片,所以与他接近的女人,无不中毒直致毁灭。可惜,因为身份背景的差异,陈导始终不能深入Leslie的内心,也正因为如此,由他展现出来的Leslie才更有一直雾里看花的朦胧迷离之美,之媚。陈导曾说,Leslie拥有上帝都不忍蹂碎的眼神。这句话让我感慨致深,一来在明白Leslie这二十年的追求和抑郁之后,不禁对这句话感到失笑,因为拥有最美眼神的那个人的心早已被蹂碎千百次了。二来,在我眼里Leslie是最会用眼神骗人的一个,记得那次刚看完《春光乍泄》,正好得到《I honestly love you》的MV,看着他说 "I love you" 的同时却一直惦记着何宝荣绝望的哭泣,我只好暂停理智,避免神经分裂。

  再说诱惑,就必须从王家卫说起。王的年纪比Leslie还要小些,但他却被称为高佬,可见是个人精。他和Leslie的缘分大概是前世注定的,第一部戏就擦得火花四溅,《阿飞正传》让他们彼此成全了对方。加上后来的《东邪西毒》和《春光乍泄》,王让世人明白什么才叫做诱惑。旭仔,欧阳锋,何宝荣都是从不付出和承担的男人,但是他们周围的人,包括观众却都心甘情愿地为他们付出自己的真心,明知不可能永远霸着他,即使片刻相处也好。Leslie最可怕的气质其实就是他可以轻易摧毁最坚强的理智,只要他愿意。我想,也许正因为如此,有些人会因此而故意伤害他,以补偿自己。

  无论外界如何评价他所创造的这些角色,Leslie从来都拒绝把自己和角色化等号,尤其王家卫的三部戏。他本人正因为不认同何宝荣,所以在这个角色上花费心思最多。至于欧阳锋,在《路过蜻蜓》专辑介绍中他特别提到感情上自己从来不做旁观者。而旭仔阿飞,只是个只有青春没有梦想的无脚鸟。事实上,这三个角色应该说只是王家卫心中的Leslie。至于真正的Leslie,对于Leslie本人来说是一个 Professional Artist,而对于我来说,只能是一个奇迹。因为人们迷恋的已经渐渐不只是Leslie本身,也包括他塑造的那些角色们。
 

(二)梦想和现实

  没有人比Leslie更能体会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了。可以说Leslie并不是活在梦想中,而是实现梦想的奋斗中。

  也许因为Leslie的青春无敌和绝色美貌,演艺圈的一些权力人士曾经低估过他。有一次Leslie得意地说对记者说尔东升在拍《色情男女》之前是不相信他也有料的。其实从89年开始他就表示自己想当导演已到“恨”的地步,而且当时就有了计划,邓光荣曾安排他导演一部戏,后来当然没成事。他当导演最根本的目的就像他那个剧本名《偷心》,他要自己亲手造一个梦让观众在其中醉生梦死。如今,如果把他导演的最后的惨烈一幕看成一场戏的话,他不是把所以人的心都偷走了,而是把所以人的心都撕碎了。

  梦想与现实是一道人人都必须面对的选择题,人们常说的一句劝解语就是“现实点吧”。一个人回首往事时,最先想到的事通常会是自己当初的梦想。Leslie永远把自己的梦想放在第一位,可那是怎样的一个梦想呢?

  Leslie曾说他花费很久的时间才从程蝶衣的状态下走出来,更对记者说,当他上好虞姬的状时,他会无法与别人交流。当然他决不是程蝶衣,他所认同的是程蝶衣对待自己人生的态度,无论周围世界如何变化,永远把自己最完美地展现在舞台上。与程蝶衣相比,Leslie的舞台实在太大了,荧幕上,舞台上,报刊上,有记者狗仔的地方......

  每个人都明白Leslie要的是完美,任何时刻都不会允许自己懈怠。媒体借助公众的名义整整纠缠了他二十多年,对他的正面报道价值有限,负面新闻才有轰动效果,为此媒体实在是无所不用其极。这一局面在2000年热情演唱会后达到了顶点。Leslie伤心且不解,为什么那些记者在演唱会当晚还大赞这个Show好看得不得了,可第二天的头版却都成了“扮女人”,“贞子装”,“三级”等等。这便是Leslie二十多年来所处的现实。

  Leslie性格中的倔犟和韧性是一般人很难想象的。无论周围环境怎样恶劣,他始终不会降格以求。但他毕竟是血肉之躯,对于外界的伤害,大多数时候他都仅仅表示一下不屑,或者在演唱会上稍稍宣泄一下,然后回自己的天地疗伤。越到后来,他收藏自己的时间越久,以至于他只在一些重要场合才露面。想想吧,他曾经是怎样一个爱说,爱笑,爱闹的孩子呀。

  音乐和电影是Leslie遨游梦想天堂的两片翅膀,不过Leslie的音乐之旅相对比较平稳。一来,以Leslie在乐坛的地位,他对自己的作品有绝对的控制权,二来他的合作者相对固定,不外林夕,梁荣俊,C.Y等几人,另外他做音乐在时间上可以比较充裕,当然97和热情演唱会要除外。

  社会总在进步,但是人们的意识有时却可能会倒退。事实上97以后的香港在很多方面都更趋于保守。Leslie是在相隔八年之后才开他的演唱会,他所思所想的全部是他的音乐,他的SHOW,他太渴望留恋舞台带给他的欢呼声,喝采声了。当他从陶醉中醒来,面对的却是现实中一些卫道士的责难,这个打击不可谓不大,随后的98年,Leslie陷入低潮。后来他坦陈,那年他感到走入了困局,因此破了很多戒,做了很多推占问卜的事。对自己更充满了疑问......不过,Leslie是不会认衰的,音乐之路上,他不但不会去迎合,反而走得更远。于是就有了热情演唱会。可惜,这次他根本是在撞墙,无论红磡体育馆的欢呼喝采有多响,隔天的媒体开始发威。我想,以他的聪明,对此反应应该是有所准备的,但是,伤害实在太深,当他收到JEAN-PAUL GAULTIER的电邮,表示以后不再与香港艺人合作时,他所感受的已经不仅是痛苦,恐怕还有绝望。虽然,他硬是撑完了随后的世界巡回演唱会,还在2001年中在香港加场,但是他在上海,大马,日本等演唱会上都哭了。

  再说电影,Leslie从不掩饰自己强烈的表现欲,相比音乐的简短和直接,电影实在是太丰富了,因此对Leslie的诱惑也更强烈。问题是,他的梦想是重现《霸王别姬》的辉煌,要让自己的作品拿嘎那最佳故事片奖,同时还要在香港取得一定票房。他一直在学,一直在做准备,可惜,他错过了香港电影的黄金期,现在的亚洲电影风水在日韩。Leslie的梦想其实也是大多数导演的梦想,做电影实在是一项伤脑筋的大工程,而且很多事是讲机缘的。

  把王家卫与Leslie的三部戏放在一起看,就会发现,Leslie的戏份逐渐减少,梁朝伟的形象逐渐走强。其实,王与梁才是真正的同道中人,他们都属于自闭型的,王被称为最Shy的导演,梁在幕后的沉默也是尽人皆知的事。他们都需要依赖镜头和角色才能表达自我,宣泄情感。正因为如此,王和梁并不是一开始就水乳交融的,他们要磨合,而Leslie与他们正相反,试问,有谁可以拒绝Leslie的入侵呢,他从来都是直取你心,虽然你只能看到他的侧面。于是三部戏下来,Leslie成全了王和梁的组合,Leslie不是没有失落感,但是王家卫的损失也很大。他以后的戏不但周期更长,也越来越压抑,我想他一点很累,很难找到新的感觉。事实上,和陈凯歌无法超越《霸王别姬》一样,王也无法超越《春光乍泄》,因为给他们无穷灵感的那一个与他们缘分已尽。

  Leslie曾说凡有他的电影,香港票房不敢保证,但一定有外埠。这话现在听来,透着心酸。为什么日本韩国可以无条件接受他,香港却不行。联系金马,金像奖对他的态度,Leslie既困惑更无奈,到底这是怎么了?难道仅仅因为他同性恋的身份吗?当然问题不会这么简单。97前后,整个香港经历了一次历史性的社会阵痛,很多人不但心态变了很多,有的连身份都变了。加上后来的东南亚经济危机和股灾,工厂北移等等,香港人的情绪中越来越多冷漠,怀疑,怨天尤人......说到演艺圈,很多专业人士因为长期失业而去打工,欧阳峰一句话很精彩,任何人都可以狠毒,只要你尝试过忌妒。Leslie可以让人忌妒的东西实在太多了,包括在楼市一再低迷时,唐生却让Leslie稳赚千万。当年林子祥在英国买楼还向Leslie问计呢。到此,也就不难理解,何以香港人对《流星语》完全不买帐了,不是Leslie那个父亲没有说服力,而是Leslie在故事开始时的转变没有说服力。

  到了两千年,香港电影业更是每况愈下,除了两部与日本合作的戏,Leslie就只拍了《枪王》和《异度空间》。在这两部戏里,Leslie把自己折磨得够呛。很多人会因此指责导演,但我认为,这是Leslie自愿的。对周围的世道和环境,他这么敏感,当然心知肚明,加上他自己越来越压抑的心态,更为了不重复自己,挑战自己,电影方面,他自觉地去选择自残的角色。至于风花雪月的文艺片导演梦,他还在做,但是心境已经不同,因此他会对张曼玉感慨道,自己已经不适合演她的情人了。

  写到这里,我觉得自己好像掉进一个无底深渊之中,看不到出路和希望。Leslie必定也在这样的感觉中挣扎了很久,要一个普通人放弃梦想也许痛苦,但总会接受,可Leslie不行,也许他会为朋友委曲求全一下,但从未对自己降低过要求。上帝总是会维持一定的平衡,当他赋予一个人太多美好的东西时,同时会要求他承担一切重压,因为世俗的凄风苦雨会逐渐让一切走样。娱乐圈里灿烂的明星不知多少,但大都在很短暂的时光中闪耀然后消逝,而Leslie整整屹立了二十年,这二十年里,虽然他的作品不算多,但没有人可以贬低他们的价值,Leslie不但没有虚度这二十年,他甚至透支着自己的生命,从这个意义上说,又有谁可以比拟他的勇气和智慧。回首过去两年Leslie曾有几次令人鼻塞的流露,有一次,他甚至自比岳飞有怨无处诉,更有一次,他质问记者,为什么媒体总是在伤害自己的艺人,而去追捧日韩的所谓偶像。以他的身份却说这样的话,我还能说什么…
 

(三)放和敛

  Leslie在舞台上的“放”差不多可以用肆无忌惮来形容,看看97演唱会的报道标题吧:“张国荣彻底豁出去”(经济日报),“男女同体”(苹果日报)......对于外界的争议,Leslie即使在台上洒泪,台下面对记者时,不但没有半句解释,还进一步挑衅,你们来试试两三个小时忽男忽女串足全场?的确,他的“放”只属于他个人,别人不但学不来,恐怕连念都念不出来。这种“放”出自Leslie本身气质中的自信,勇气和纯真。

  媒体对于Leslie在台下的洁身自好和异常的“敛”倒很少有异议,每次有记者问Leslie为什么总是那么靓,那么青春?Leslie都会即时反问,你什么时候见我去“蒲”过。这方面媒体拿Leslie没办法。娱乐圈谁不羡慕Leslie,他的“敛”已经逐渐升华为一种纯品的优雅,名副其实的贵族。这种“敛”源自于Leslie多年积累的修养,心态和胸怀。

  也许正因为这种“放”和“敛”的极端性,使Leslie一直保持着独特而神秘的魅力。没有人可以,也不敢去猜测下一步Leslie想搞点什么新花样,媒体痛骂他教坏细路的同时会忍不住赞他的Show独一无二,至情至性。同时,Leslie二十年来一直受到时尚和潮流的追捧,93年他甚至成为女性時尚雜誌ELLE國際中文版創刊以來,首位男性封面人物。但是对于Leslie本身来说,这种极端的反差终究不是一件好事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,常人在潜意识里会去追求一种平衡,比如忌妒的目的就是渴望达到某种程度的平衡。心理上的失衡是导致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。Leslie也不例外。

  做艺人的没有不说自己压力大的,因为一旦无法保持形象,前途就会岌岌可危,但如果形象不能有所突破,也会失去吸引力。Leslie与其他艺人的不同在于,他的压力不是要保持自身对于观众的吸引力,这方面他的确可以很relax,无论生活上还是艺术上,他都会放胆去做,并享受过程。他的压力是他的形象与当前社会现实的合拍度。李碧华说他生不逢时,一点都不错。恐怕这也是日韩更容易接受他的主要原因。看看他的访问记录就知道,当他接受外地采访时,他会比较放松自己,也主动得多,你可以说他是博宣传,但是言语之间的坦荡和诚意根本造不出来。但是面对本地记者时,有时连礼节性的应酬话都会欠奉。可以说他的“敛”也是媒体逼出来的。

  说起来,香港的流行文化好听点叫大众化,难听点就是较cheap。对此,娱乐圈有句行话,就是“揾食大过天”。留给艺人自己发挥的余地其实不大。做音乐还好点,成本可控制,又有内地和台湾的支持。做电影就困难多了。Leslie复出后拍的电影本来就少,去掉几部贺岁片,在本地赚钱的不算多,亏钱的不算少。他还要挑导演,挑制作,挑对手,只作演员倒还罢了,作导演,恐怕嘴上支持的多,经济上有行动支持的少。对于以导演作为终身追求的Leslie而言,一直在渴望与失望中度过每一天,换别人可能早崩溃了。

  其实对Leslie当导演持怀疑态度无可厚非,因为Leslie个性中的确缺少在香港作导演必备的狠辣。Leslie可以对自己狠,要他对合作者狠根本不可能。Leslie自己非常喜欢《色情男女》里的那个可怜的导演形象,但那不是现实,戏里最后的结局相当的理想化。试问象Leslie那样要求完美,不肯迁就布景,又不愿克扣演员的价钱和时间,外国拿奖倒有可能,赚钱恐怕没戏。对于这些一目了然的状况,留给Leslie选择的路已经很明白。要么象王家卫一样,闷头当导演,其他一概不理。要么象王晶那样拍商业片,先站稳脚跟。再不就象大多数导演那样,有什么拍什么,尽量在平庸中加入自己的元素和创意。可惜,这些对于Leslie都不可行,他宁可不做,也不会对不起合作者,更不会为迎合市场牺牲他的原则。我想但凡他真的拍了部大赔钱的电影,他必定会自己掏腰包去把钱补上。

  但是Leslie不是没有挣扎过,他最后选择的两部电影《枪王》和《异度空间》,都是票房比较容易得到保证的动作片和所谓鬼片,他在其中参与颇多,并且取得不少成绩。可惜,虽然他赢了票房,但是在金马和金像奖中接连遭到冷遇,尤其那年,他的《枪王》连提名都没有,却要他为梁朝伟颁最佳男演员奖,他很有体育精神地去了,但是颁奖前他前所未有地,一本正经说了一大堆话,那些话真好像是从一颗破碎的心里一滴滴挤出来的。写到这里,我不禁要为那部《烟飞烟灭》叹口气,这部命题之作对Leslie实在意义重大,不必去考虑什么社会意义,或者做善事,虽然只是一个短篇,但是Leslie作为导演的才华和诚意已经一一记录其中了。

评论

请发表您的观点... (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等言论)
  • 全部评论 (0)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
    暂无评论
留言反馈 简繁中文切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