栏目导航
- 荣光无限网站第六次全面改版21.10.01
- 本站启用主域名:leslie.org.cn19.01.08
- 【全赖有你*共同渡过】荣光无17.05.10
- 哥哥六十周年生辰快乐!16.09.12
- 荣光无限论坛暂时关闭16.05.28
张国荣是一代香港人的文化标记,他的离别除了令万千歌迷影迷伤心欲绝外,也令香港的文化褪色了。
挑战既定性别价值
我听到哥哥去逝的消息后,不禁想起早年张国荣参加歌唱比赛所唱过的《American Pie》这首歌本是Don McLean纪念一代美国摇滚音乐乐手Buddy Holly而唱的,歌曲其中的一句The day the music die正好形容McLean听到Buddy Holly死讯的心情,更可形容我对哥哥逝世的感觉。然而,Buddy Holly与张国荣的离去,对文化的影响和意义有所不同。在美国,代表青少年反叛意识的摇滚乐,反而因摇滚乐手Holly的死而抬头,后来更成为社会锐不可挡的潮流。然而,在香港,张国荣死后,恐怕再没有一个巨星能以自身成为一种文本(startext),以个人的文化影响大环境和社会的论述。似乎没有其他人能代表张国荣去延续一种另类文化。
张国荣最突出的文化记号是他公开双性恋的身分,他没有意图隐瞒,反而公开向伴侣表明心迹,这般行径或已令香港不少同性恋者或双性恋者敬仰。在文化的角度,他也代表了一种挑战既定社会性男性价值的标记。
保守的香港媒介
有人说,香港是个多元化的都市,我并不认同。纪念张国荣的报道和特辑,只轻轻几句带过张国荣的性倾向,以“对性观念有争议性”几只字交代了张国荣几部如《霸王别姬》、《金枝玉叶》和《春光乍泄》的电影。至于有关张国荣的双性恋意识和文化标记,传媒没有进一步阐释,也没有认同,只用“好朋友”称呼他的伴侣。当然,张国荣作为万人偶像,传媒一定赋予他崇高地位,不会作批评和抹黑,但对于他的同性恋或双性恋文化,却没有详细分析,甚至是只字不提。香港媒介这种“保守”作风,与香港整体的王流文化可谓一脉相承。
在一般文化论述、语言和修辞(rhetoric)裹,社会精英和学者可能不排斥一些另类文化的涌现,反而,利用这些论述以宣扬香港文化的包容性,但在实际机构(包括传媒、学校和商业机构等)的体制和运作层面上,仍视同性恋为一种禁忌,间接反映出香港文化对非主流性别观念的内在排斥性。
后张国荣年代
或许,在“后张国荣”年代,传媒再没有准备接受同性恋或双性恋文化,如果“张国荣”年代是一个以围绕他作为明星的文化解放和对主流的抗战,“后张国荣”年代可能是一种“后现代主义”的年代的缩影,在“后现代主义”的年代,一般人要抗衡社会主流文化,要寻找自己同,只有在新空间(new spaces)和地道的(local sites)才能抗拒主流的话题、论述和认同。
要在大众文化、传媒或公共空间上再次看到如张国荣的非主流的性的观念和形象,机会可能愈来愈少。就算偶再发生,这些另类文化只可依附在王流商业作品上作陪衬和闲角,另类文化的主导地位在“后张国荣”年代并不复再。就等如现在大部分观众要经过主流歌手Madonna,唱完《American Pie》,大家才能听到这首歌曲内的歌、调和感情,但大部分现在听的《American Pie》人已感受不到当年代表摇滚、反叛、非主流文化的意识了。